(此處已添加小程序,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)
作者 | 原心
「兒子洗手,水不燙。」
「我覺得燙。」
「我剛洗完沒覺得燙啊!」
「爸爸,那是你的感覺,不是我的。」
當一個4歲的孩子這樣和你說話時,你的反應是什麼?
或許很多家長會因為孩子的頂嘴而生氣,然而張同道導演卻「如獲至寶」。因為他發現,兒子的這個舉動,是他小時候絕對不敢對自己的父親說的。
他不禁思考:00後的孩子,到底是什樣的?
從這個契機開始,他拍起了紀錄片《零零後》。
他以巴學園裡18個孩子為素材,從2006年拍到2018年,歷時12年。從孩子4、5歲一直拍到上大學,孩子們經歷了幾個人生的重要轉折,有人回到起點,有人沖得很遠。
從孩子的成長軌跡,我們看到了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深遠影響。
張同道導演說:《零零後》是他用12年寫給年輕父母的一封家書。
孩子,未來會長成什麼樣子?
這些孩子的真實記錄,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。
5歲的池亦洋從小就是一個讓人十分頭疼的孩子。
他搶了別人的棍子,還威脅小朋友說:「你們誰再敢說,我就把你們全部打成肉泥!」
池亦洋踢足球犯規,被老師罰點球,他一邊大哭,一邊氣急敗壞地罵老師是「混蛋」。
上了小學的池亦洋,成績一度墊底,是班裡的「差等生」。
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讓人有些「失望」的孩子,在15歲時卻代表中國,出征世界橄欖球青年錦標賽。
是什麼樣的經歷讓池亦洋有了這麼大的轉變呢?
應該說池亦洋是幸運的,他遇到了好的老師,也遇到了理解他的父母。
當池亦洋因踢球犯規被罰又哭又叫時,幼兒園的大李老師並沒有妥協,也沒有生氣地斥責他,而是先安撫他的情緒:「我知道你現在很不高興,可是比賽要遵守規則。」
當小朋友家長集體要求「請走」池亦洋時,大李老師卻說:「從另一個角度看,池亦洋為男孩們樹立了一個男性的榜樣。」
面對這個軟硬不吃的孩子,大老師用巧妙的方式引導,在不傷害他的同時,讓他明白規則。
上小學時,池亦洋的成績不好,因為不會寫的作業,池亦洋自己氣得大哭,說自己「太沒用了」。
但池亦洋的父母並沒有怪孩子,也沒有給孩子壓力。父母的尊重和理解,對孩子來說,無疑是最好的支持了。
直到中學後,池亦洋偶然邂逅橄欖球,內心裡那份熱愛才蓬勃而出。
為了去美國好好學習打橄欖球,他努力學習不喜歡的英文,努力改變學習態度。
橄欖球喚回了池亦洋內在的力量,這是他發自內心的興趣和愛好,也是他心底的自信。
當他代表中國站在橄欖球全球聯賽的賽場,當國歌在大洋彼岸響起時,這個畫面與童年重疊,禁不住讓人淚目。
作家萊辛說過:「走得最慢的人,只要他不喪失目標,也比漫無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。」
身為父母,我們要擁有一雙慧眼,懷揣一份耐心,引導孩子找到興趣和目標所在,才能讓孩子目光篤定,內心堅強,在成長的路上披荊斬棘。
小女孩柔柔,能在5、6歲時就寫出讓人讚歎的詩,有著屬於自己的個性和超強的藝術天分。
但柔柔的數學怎麼都學不好,小小的她因為不會做數學題而哭泣:「這些數學公式就像森林裡的毒蛇。」
高中時,柔柔因為數學拖後腿,爸爸媽媽也曾在教育方式上產生過分歧。
爸爸覺得應該給柔柔報個補習班,媽媽則覺得不能為了一紙成績,放棄孩子一直熱愛的舞蹈。
最後,爸爸媽媽決定送柔柔去美國讀書,因為這樣可以不用放棄舞蹈,又不用擔心孩子的數學不好。
出國後,柔柔的成績很好,甚至開始輔導美國學生學數學。唯一讓柔柔難過的是,她與寄宿家庭的關係相處得都格外糟糕。
高中三年,她換了四個寄宿家庭,幾乎與每一家都發生過矛盾,其中有一家甚至半夜要把她趕出去:「你看看廁所都髒亂成什麼樣了?我家不歡迎你這樣的人,馬上給我滾出去。」
其實,柔柔的人際關係不好,從小就可以見端倪。
柔柔在幼兒園時,就因為不懂如何和小朋友相處,經常被大家孤立,被小朋友說是「傻子」「騙子」。
當時,大李老師為了幫助柔柔,讓柔柔擔任自己的小助手,來提升她在小朋友們眼中的地位,同時還給柔柔增加了很多和小朋友互動的機會。
長大後的柔柔,在沒有老師和父母的幫助下,仍然不知道如何處理人際關係。她給爸媽打電話緩解壓力,卻因為父母太忙沒接到電話,打了好多求助電話也都落了空。
最後,柔柔只好給紀錄片的導演張同道打了電話,她說:「我是不是特沒用,就連與人相處都做不好。」
幸運的是,經過成長的磨合與自我的反省,柔柔逐漸與第四個寄宿家庭相處融洽。她與房東太太一起做甜品,將自己當成家庭的一份子,用心付出,也收穫了認同。
現在的柔柔變得一如她的名字,特別的柔軟,她說:「我現在才明白,拒絕是生活的一部分,地球不是繞著你轉的,你要想著別人。若是早點明白這個道理,也許就不用換這麼多個寄宿家庭了。」
導演張同道十分欣慰:「有反省能力,就是成熟的標誌。」
是啊,人生歲月漫漫,沒有誰是完美的。只有讓孩子親自參與生活,在體驗和交流中學會反省與沉澱,才能真正活出燦爛的樣子。
池亦洋和柔柔這兩個孩子之所以能做回最真的自己,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,這與他們父母的支持是分不開的。
池亦洋在遭遇學習困難時,父母儘管焦慮,但還是一如既往支持他,為他托底。
因為他們知道,此時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信任,而不是指責。指責再多也不能令孩子的成績變得更好,不如給孩子多一些的包容與關愛,讓他的心底充滿溫暖的力量。
而柔柔父母也深知,孩子在國內學數學不好沒法升學,孩子又喜歡舞蹈,為了保護她的個性和天賦,才將她送到國外讓她學會獨立。
導演張同道指出:00後的父母多為70、80後,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,註定是與孩子共同成長的一代。
哈佛大學通過幾代學者的研究證實,當一個人獲得愛,在愛中建立強韌而持久的聯繫,才能不畏艱難,活得幸福。
其中最重要的,是和父母之間良好的關係,父母充分無有條件的愛和信賴,是孩子面對未來的底氣。
如果父母能在孩子遇到困難和遭受挫折的時候,放下指責與評價,用愛和信任來為孩子兜底,相信孩子會重拾信心,活得明朗。
還記得孩子剛出生時,做父母的願望只有一個,只要他健康快樂就好,其它什麼都無所謂。
然而,隨著孩子慢慢長大,受大環境的影響,我們對孩子的要求變得越來越多:希望他成績優秀;希望他出類拔萃;希望他懂事一些……
其實,與其兜兜轉轉和焦慮不安,我們不妨回頭來問問自己,我們最終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?為了這個目標,我們應該開展什麼教育,傳遞給孩子什麼樣的品質?
這樣想的時候,我們自然就會規避自己的行為,找到教育的初心。
尹建莉老師說:「成長中有許許多多的選擇,看似不經意,卻全部通向一個方向。原來,每個孩子都在成為他自己。」
深以為然。
願我們的孩子,都能成長為自由向上的大人,眼裡有光,手有力量,不懼不憂,奔跑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。
- End -作者:原心,高校教師,二孩媽媽。願和你一起以理性看世界,以深情暖人心。部分圖片來自網路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
歷時12年拍攝孩子成長軌跡的紀錄片,看哭無數父母……
(此處已添加小程序,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)
作者 | 原心
「兒子洗手,水不燙。」
「我覺得燙。」
「我剛洗完沒覺得燙啊!」
「爸爸,那是你的感覺,不是我的。」
當一個4歲的孩子這樣和你說話時,你的反應是什麼?
或許很多家長會因為孩子的頂嘴而生氣,然而張同道導演卻「如獲至寶」。因為他發現,兒子的這個舉動,是他小時候絕對不敢對自己的父親說的。
他不禁思考:00後的孩子,到底是什樣的?
從這個契機開始,他拍起了紀錄片《零零後》。
他以巴學園裡18個孩子為素材,從2006年拍到2018年,歷時12年。從孩子4、5歲一直拍到上大學,孩子們經歷了幾個人生的重要轉折,有人回到起點,有人沖得很遠。
從孩子的成長軌跡,我們看到了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深遠影響。
張同道導演說:《零零後》是他用12年寫給年輕父母的一封家書。
孩子,未來會長成什麼樣子?
這些孩子的真實記錄,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。
5歲的池亦洋從小就是一個讓人十分頭疼的孩子。
他搶了別人的棍子,還威脅小朋友說:「你們誰再敢說,我就把你們全部打成肉泥!」
池亦洋踢足球犯規,被老師罰點球,他一邊大哭,一邊氣急敗壞地罵老師是「混蛋」。
上了小學的池亦洋,成績一度墊底,是班裡的「差等生」。
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讓人有些「失望」的孩子,在15歲時卻代表中國,出征世界橄欖球青年錦標賽。
是什麼樣的經歷讓池亦洋有了這麼大的轉變呢?
應該說池亦洋是幸運的,他遇到了好的老師,也遇到了理解他的父母。
當池亦洋因踢球犯規被罰又哭又叫時,幼兒園的大李老師並沒有妥協,也沒有生氣地斥責他,而是先安撫他的情緒:「我知道你現在很不高興,可是比賽要遵守規則。」
當小朋友家長集體要求「請走」池亦洋時,大李老師卻說:「從另一個角度看,池亦洋為男孩們樹立了一個男性的榜樣。」
面對這個軟硬不吃的孩子,大老師用巧妙的方式引導,在不傷害他的同時,讓他明白規則。
上小學時,池亦洋的成績不好,因為不會寫的作業,池亦洋自己氣得大哭,說自己「太沒用了」。
但池亦洋的父母並沒有怪孩子,也沒有給孩子壓力。父母的尊重和理解,對孩子來說,無疑是最好的支持了。
直到中學後,池亦洋偶然邂逅橄欖球,內心裡那份熱愛才蓬勃而出。
為了去美國好好學習打橄欖球,他努力學習不喜歡的英文,努力改變學習態度。
橄欖球喚回了池亦洋內在的力量,這是他發自內心的興趣和愛好,也是他心底的自信。
當他代表中國站在橄欖球全球聯賽的賽場,當國歌在大洋彼岸響起時,這個畫面與童年重疊,禁不住讓人淚目。
作家萊辛說過:「走得最慢的人,只要他不喪失目標,也比漫無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。」
身為父母,我們要擁有一雙慧眼,懷揣一份耐心,引導孩子找到興趣和目標所在,才能讓孩子目光篤定,內心堅強,在成長的路上披荊斬棘。
小女孩柔柔,能在5、6歲時就寫出讓人讚歎的詩,有著屬於自己的個性和超強的藝術天分。
但柔柔的數學怎麼都學不好,小小的她因為不會做數學題而哭泣:「這些數學公式就像森林裡的毒蛇。」
高中時,柔柔因為數學拖後腿,爸爸媽媽也曾在教育方式上產生過分歧。
爸爸覺得應該給柔柔報個補習班,媽媽則覺得不能為了一紙成績,放棄孩子一直熱愛的舞蹈。
最後,爸爸媽媽決定送柔柔去美國讀書,因為這樣可以不用放棄舞蹈,又不用擔心孩子的數學不好。
出國後,柔柔的成績很好,甚至開始輔導美國學生學數學。唯一讓柔柔難過的是,她與寄宿家庭的關係相處得都格外糟糕。
高中三年,她換了四個寄宿家庭,幾乎與每一家都發生過矛盾,其中有一家甚至半夜要把她趕出去:「你看看廁所都髒亂成什麼樣了?我家不歡迎你這樣的人,馬上給我滾出去。」
其實,柔柔的人際關係不好,從小就可以見端倪。
柔柔在幼兒園時,就因為不懂如何和小朋友相處,經常被大家孤立,被小朋友說是「傻子」「騙子」。
當時,大李老師為了幫助柔柔,讓柔柔擔任自己的小助手,來提升她在小朋友們眼中的地位,同時還給柔柔增加了很多和小朋友互動的機會。
長大後的柔柔,在沒有老師和父母的幫助下,仍然不知道如何處理人際關係。她給爸媽打電話緩解壓力,卻因為父母太忙沒接到電話,打了好多求助電話也都落了空。
最後,柔柔只好給紀錄片的導演張同道打了電話,她說:「我是不是特沒用,就連與人相處都做不好。」
幸運的是,經過成長的磨合與自我的反省,柔柔逐漸與第四個寄宿家庭相處融洽。她與房東太太一起做甜品,將自己當成家庭的一份子,用心付出,也收穫了認同。
現在的柔柔變得一如她的名字,特別的柔軟,她說:「我現在才明白,拒絕是生活的一部分,地球不是繞著你轉的,你要想著別人。若是早點明白這個道理,也許就不用換這麼多個寄宿家庭了。」
導演張同道十分欣慰:「有反省能力,就是成熟的標誌。」
是啊,人生歲月漫漫,沒有誰是完美的。只有讓孩子親自參與生活,在體驗和交流中學會反省與沉澱,才能真正活出燦爛的樣子。
池亦洋和柔柔這兩個孩子之所以能做回最真的自己,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,這與他們父母的支持是分不開的。
池亦洋在遭遇學習困難時,父母儘管焦慮,但還是一如既往支持他,為他托底。
因為他們知道,此時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信任,而不是指責。指責再多也不能令孩子的成績變得更好,不如給孩子多一些的包容與關愛,讓他的心底充滿溫暖的力量。
而柔柔父母也深知,孩子在國內學數學不好沒法升學,孩子又喜歡舞蹈,為了保護她的個性和天賦,才將她送到國外讓她學會獨立。
導演張同道指出:00後的父母多為70、80後,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,註定是與孩子共同成長的一代。
哈佛大學通過幾代學者的研究證實,當一個人獲得愛,在愛中建立強韌而持久的聯繫,才能不畏艱難,活得幸福。
其中最重要的,是和父母之間良好的關係,父母充分無有條件的愛和信賴,是孩子面對未來的底氣。
如果父母能在孩子遇到困難和遭受挫折的時候,放下指責與評價,用愛和信任來為孩子兜底,相信孩子會重拾信心,活得明朗。
還記得孩子剛出生時,做父母的願望只有一個,只要他健康快樂就好,其它什麼都無所謂。
然而,隨著孩子慢慢長大,受大環境的影響,我們對孩子的要求變得越來越多:希望他成績優秀;希望他出類拔萃;希望他懂事一些……
其實,與其兜兜轉轉和焦慮不安,我們不妨回頭來問問自己,我們最終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?為了這個目標,我們應該開展什麼教育,傳遞給孩子什麼樣的品質?
這樣想的時候,我們自然就會規避自己的行為,找到教育的初心。
尹建莉老師說:「成長中有許許多多的選擇,看似不經意,卻全部通向一個方向。原來,每個孩子都在成為他自己。」
深以為然。
願我們的孩子,都能成長為自由向上的大人,眼裡有光,手有力量,不懼不憂,奔跑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。
- End -
作者:原心,高校教師,二孩媽媽。願和你一起以理性看世界,以深情暖人心。部分圖片來自網路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